1. 首页 > 国内资讯

青春暖夕阳 实践助振兴——南京师范大学学子赴余庆县敖溪镇开展关爱乡村老人“三下乡”实践活动

南师三下乡:青春暖夕阳 实践助振兴

——南京师范大学学子赴余庆县敖溪镇开展关爱乡村老人“三下乡”实践活动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深入了解乡村养老现状,贡献青年智慧与力量,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学子于2025年7月赴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敖溪镇胜利社区,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聚焦乡村老年人群体,通过实地走访、志愿服务与深度调研,探索乡村养老保障的现实路径。

 

一、深入基层,倾听暮年心声

实践伊始,团队成员便深入胜利社区的家家户户。他们顶着七月的骄阳,走进一座座宁静的院落,敲开一扇扇木门,与社区的老人们促膝长谈。志愿者们了解到,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社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空心化”现象使得许多老人面临不同程度的独居困境。在张奶奶家,队员们一边帮助清扫庭院,一边倾听老人对儿女的思念与日常的孤寂;他们陪伴腿脚不便的李大爷步行数公里到镇医院取药,亲身体验乡村老人就医的艰辛;在王爷爷家,队员们耐心聆听老人讲述年轻时参与水利建设的峥嵘岁月,感受历史在个体生命中的沉淀。这些面对面的交流,让队员们深切触摸
到乡村老人真实的生活脉搏与情感需求。

图为与胜利社区老人交流合影

 

 

二、暖心服务,传递青春温度

实践过程中,志愿者们积极践行志愿服务精神,将关爱落到实处。他们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整理居所、打扫卫生,改善生活环境;协助社区工作人员,为部分老人代办事务、代购药品,解决实际生活困难;在走访过程中,队员们特别关注老人的健康状况,宣传基础健康知识,并协助社区初步整理了部分老人的健康信息档案。一次为几位老人集中代购药品的经历,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乡村医疗资源,尤其是常用药品可及性方面存在的“最后一公里”难题。这些看似微小的服务,不仅为老人们带去了切实的帮助,更传递了来自青年一代的关怀与温暖。

 

三、深度思考,聚焦养老保障

本次实践不仅是服务的旅程,更是思考的课堂。团队成员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等方式,对胜利社区乃至更大范围内的乡村养老保障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他们发现,乡村养老面临多重挑战:

村卫生室药物种类有限,慢性病管理、日常诊疗服务能力不足,老人看病取药路途远、成本高。专业的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匮乏,家庭照护功能因子女外出务工而弱化,日常照料和精神慰藉需求难以满足。社区公共文化活动和社交空间不足,老人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贫乏,“孤独感”成为普遍问题。

图为与胜利社区工作人员交流改进方法合影

 

 

四、探索路径,贡献青年智慧

实践团队也欣喜地看到胜利社区在应对挑战中的积极探索。社区内自发形成的“邻里互助”模式,由相对年轻的“低龄老人”帮助高龄、失能老人,体现了宝贵的民间智慧;社区志愿者服务站正努力链接外部资源,为老人提供更多元的服务。队员们认识到,解决乡村养老问题需要多方合力:一方面需要政策精准滴灌,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完善“医养结合”的在地化网络;另一方面需要激发内生动力,培育社区互助组织,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同时,更要*富精神供给,建设老年友好型社区文化环境,让老人“老有所乐”,获得价值感和归属感。

 

五、收获成长,践行青春担当

“这次‘三下乡’实践,让我们真正走进了乡土中国,走进了乡村老人的内心世界。”实践志愿者感慨道,“他们身上那种面对困难依然坚韧乐观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不仅看到了问题,更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如何让乡村的晚霞同样温暖安宁,需要我们持续的关注、思考和不懈的行动。”

 

此次赴余庆县敖溪镇胜利社区的“三下乡”活动,是我校学子服务国家战略、投身社会大课堂的生动实践。队员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心灵倾听民声,用行动传递关爱,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更对乡村振兴中的养老保障议题形成了深刻理解,为未来投身相关领域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团队表示,将持续关注胜利社区的发展,并将实践成果转化为进一步调研和建言献策的动力,为提升乡村老人福祉、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刘婉婷,刘嘉怡,许悦)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2-15612-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