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国内资讯

账本里的牵挂:家政阿姨们的消费选择与生存重量——北科大学子十四天城市行走的记忆

账本里的牵挂:家政阿姨们的消费选择与生存重量

北科大学子十四天城市行走的记忆

在消费型社会的宏大叙事中,有这样一群女性,她们的消费选择大部分始终绕不开“家庭”二字。北京科技大学“兴安”家政消费调研实践团在14天的时间,穿梭于北京的社区街巷、家政公司,从海淀区,朝阳区到东城区,西城区,从“阿姨来了”到“天鹅到家”“爱侬家政”,在一次次叩门与倾听中,我们去了解女性家政群体消费账本里的生存重量。

“阿姨,您好,我们是北京科技大学兴安家政消费调研实践团。”这句重复了数十次的开场白,背后是一个个相似又独特的故事。80%的阿姨坦言“做家政是无奈的选择”——她们大多来自农村,肩上扛着“上有老下有小”的重担:父母在老家没有稳定保障,小病靠扛、大病怕拖;孩子留在家乡上学,一年难得见上几面,视频里那句“妈妈啥时候回来”总像针一样扎在心上。为了这份牵挂,她们背井离乡,把自己的时间拆成碎片,装进别人家的日常里。

翻开她们的消费账本,“滚动式支出”是最鲜明的标签:这个月的工资刚到账,先转一半给老家交父母的医药费,再留一部分存进孩子的教育账户,剩下的才敢算自己的生活费。月薪6000元的保洁阿姨,能硬生生攒下5500元,“多存一块,孩子明年的学费就多一分底气”;月薪八九千的育儿嫂,每月给自己留的花销仅占5%,“孩子的研学班要1000块,老人的降压药不能断,我这里少花点,家里就宽绰点”。

她们的“不敢消费”,藏着层层叠叠的顾虑。超市里的水果看了又看,最终还是拎回一袋馒头咸菜——不是不爱吃,是怕“今天多花20块,老家孩子的练习册就少买一本”;换季时舍不得添件新衣,不是不想要,是知道“父母年纪大了,手里没点应急钱,夜里都睡不安稳”。有人说“我们这代人,早就把自己活成了家里的‘摆渡船’”,载着老人的安康、孩子的未来,唯独忘了给自己留个座位。

14天的行走,实践团在城市的褶皱里读懂:这些阿姨的消费选择,从来不是“不愿消费”,而是“不能不为家庭优先”。她们的每一分算计里,都藏着对父母的牵挂、对孩子的思念,藏着农村家庭在城乡差距里的挣扎,藏着千万个普通家庭“把日子过下去”的韧性。

家政阿姨们为了家,于是离开家,然后走进了千千万户家。当北京科技大学“兴安”家政工消费调研的队员调查消费型社会时,这些藏在账本里的故事,或许能让我们看见更真实的人间:有一种消费,是为了让家人活得更体面;有一种节俭,是为了给家庭托底的勇气。而倾听她们的声音,便是给这些沉默的奉献,添上一份被看见的重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2-15630-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