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国内资讯

茶香氤氲处,振兴正当时——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开启黄山茶文旅融合深度调研之旅

2025年7月6日,盛夏的黄山,云雾缭绕的茶山间,一群青春的身影正穿行其中。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乡村基因编辑:古老中华文脉与美丽中国新貌的交相辉映"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朱道才老师的带领下,安徽财经大学暑期实践“故乡明月里”团队师生一行17人开启了茶文旅融合发展的深度调研之旅。这支由16名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实践的团队,从“智慧乡村”“千万工程”“三新产业”三个角度出发,将学术视角与田野调查相结合,通过实地探访、政企对话、村民访谈等多元形式,在茶香氤氲中探寻乡村振兴的创新密码。

图1“故乡明月里”团队在古诗里生态农庄

茶山寻根:在古诗里农庄触摸千年茶脉

调研首站为古诗里生态农庄,这里地处太平猴魁与黄山毛峰核心产区,千亩有机茶园与徽派建筑相映成趣。农庄负责人崔军介绍,茶园遵循“一岩二砾三沙土”法则,岩石风化土虽腐殖质少,但透气性好、微量元素丰富,是名茶生长的“黄金土壤”。
在红茶加工区,崔军提到曾尝试引入溯源系统,但因茶园规模有限、自然条件影响大,标准化管理难以持续。他强调:“干净的农产品无法用化学成分合成。”团队成员在野生蕨菜与智能灌溉系统的对比中,深刻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层逻辑——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需尊重自然规律。

图2 古诗里负责人崔军现场指导

茶乡忧思:猴坑村的传承之困

7月7日,团队深入太平猴魁原产地猴坑村。村会计李老师介绍,全村茶园7000余亩,但从业者以50岁以上村民为主,年轻人多外出务工,仅采茶季返乡。村民年均茶叶毛收入约5万元,但因手工采摘效率低(日均仅2斤干茶)、加工成本高(人工日均200元),实际利润有限。
茶文旅融合同样面临挑战。游客多在采茶季短暂停留,拍照后离开,鲜少购买茶叶。民宿定价低(淡季约100元/晚),且缺乏配套餐饮、购物设施,难以留住游客。直播带货等新业态尝试效果不佳,传统销售仍依赖老客户。劳动力老龄化与产业规模化的矛盾,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要瓶颈。

图3“故乡明月里”团队访谈猴坑村李会计

茶道新生:九鲤企业的创新实践

团队随后走访黄山九鲤茶业有限公司。创始人狄科以“长期努力的陪伴”为理念,将茶文化与文娱融合,打造“研休”旅游路径。通过茶修展演,狄科展现“一杯安顿的茶”的文化力量,让泡茶成为“与内心链接的密码”。
针对茶叶生产季节性强的痛点,九鲤茶业推出“古罗沉香”红茶品牌,将采茶周期从春茶20天延展至夏秋,提升附加值;同时融合茶旅、研学、茶餐等业态,实现“11个月价值延伸”。这一实践印证了“产业为基、文化为魂”的融合之道。

图4 朱道才教授与九鲤茶业创始人狄科老师交谈

政府视角:新明乡的政策实践与发展规划

7月9日,团队走访新明乡政府。近年来,该乡通过“千万工程”实施猴坑村精品示范村等项目,改善道路、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猴坑村主干道拓宽至4.5米,旱厕改造全覆盖,人居环境显著提升。
然而,生态红线限制了部分产业发展。如“茶机大院”项目因涉及生态管控区被迫搁置。乡政府通过“以工代赈”吸纳本地劳动力,并开展技能培训、“最美庭院”评选等活动,调动村民积极性。

图5为实践团采访兴明乡干部

问计群众:直面乡村发展的多元诉求

在多日走访中,团队同步开展村庄问卷调研,线下回收有效问卷200余份,梳理出三大核心诉求:产业层面,企业和村民期待政府加强品牌建设与市场规范,解决“优质不优价”“同质化竞争”问题;民生层面,村民希望完善医疗、教育等配套设施,解决老年人就医远、儿童上学难等问题;文旅层面,则希望开发特色体验项目,让旅游业赋能经济发展。

图5 团队成员走访村民

此次实践通过“企业-村庄-政府”三维调研,呈现了黄山茶文旅融合的成果与挑战。从政府基建改善、企业业态创新到村民诉求,可见乡村振兴并非单一主体的“独角戏”。这让我们认识到,振兴不是简单“改造乡村”,而是要在尊重自然、传承文化、凝聚人心的基础上,找到保留“乡愁”又拥抱“新生”的路径——这正是“乡村基因编辑”的内涵:守护本真,注入创新,让乡村焕发持久生机。

对我们而言,这次调研最大的收获,是明白了乡村振兴的“复杂性”与“可能性”——它有挑战,但更有机遇;它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扎根基层的探索。而作为青年学子,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这次实践的感悟转化为行动,用专业所长服务乡村,让青春力量融入乡村振兴的浪潮中。

撰稿人:刘晰 江俊蕾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2-15351-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