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闽江的潮声漫过邛海的月色,福建商学院“闽江谣·凉山行”社会实践队一行九人,以青春为舟楫,溯流而上2000公里,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褶皱深处,开启了为期七天的实践之旅。"实践队以“追寻领袖足迹,赓续红色血脉,青春携普共进,学习廉洁文化”为核心,将红色教育、普通话推广与文化交流深度融合,在彝乡大地书写青春担当。独创“双语推普”的模式、实现“汉彝双语”的双向传递,精准对接村民需求、挖掘红色资源赋能实践成为本次活动的突出亮点。
青衿笃行:西昌聚策,万里启程
"从闽江到邛海,实践队旗在晨光中猎猎招展,福州的榕树气根还在记忆里摇晃,西昌的蓝花楹已为征程铺就紫色地毯。当动员令在彝族月琴的余韵中响起,这场关于理想与担当的对话,注定要在大凉山的褶皱里写下注脚。"第一天,实践队从福建福州启程,刚抵达西昌便召开动员大会,为即将展开的行程定调。队长李翱铺开精心手绘的行程地图,目标明确:“从昭觉三河村到冕宁彝海,每一站既是红色教育的生动课堂,也是推普工作的前沿阵地。”围绕如何更有效地在彝族聚居区推广普通话,队员们展开头脑风暴,最终敲定以“故事共情+语言互学”为核心的入户推普方案,并设计了详细的推普需求与效果调查问卷,为后续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赤壤印记:三河问道,推普润心
次日晨光中,实践队沿着领袖走过的山路蜿蜒而上,车辙碾过的不只是海拔3000米的盘山公路,更是一段镌刻在悬崖峭壁间的红色记忆——昭觉县到了。与县团委完成对接后,队员们直奔脱贫攻坚典范——三河村。驻村书记刘国富在村史馆内,指着新旧对比图动情讲述三河村的变化,精准扶贫带来的山乡蝶变也深深震撼了队员。随即,实践队深入农户,巧妙运用预先准备的彝汉双语手册,耐心指导村民常用语发音,同步开展推普问卷调研,倾听村民真实诉求。一位老人紧握队员的手,用生涩方言道出心声:“想学普通话,跟外人说话,看看山外啥样。”这份朴素的渴望,成为队员们最强劲的动力。
盟誓回响:彝海铸魂,血脉同心
第四日,冕宁的晨雾尚未散尽,实践队已在县团委副书记李伍沙的寄语中叩响历史之门——“你们的推普行动,正是新时代续写彝海'同心'精神的火种传递。”当解说员的手指划过彝海结盟纪念馆的浮雕,刘伯承与小叶丹歃血为盟的瞬间在光影中苏醒,18双年轻的眼睛里泛起泪光的涟漪。负责思政微视频的队员迅速架起摄像机,让结盟石上“民族团结”的铭文与队员们庄严的宣誓声,在取景框里完成跨越89年的时空对话。午后,实践队与西昌医专团队以彝族达体舞的节奏破冰,从普通话正音练习到急救技能互教,两个青春方阵在欢声笑语中熔铸成新的'同心圆'。
深耕光影:安哈传语,圆梦方寸
第五日破晓,实践队的红马甲如火焰般点燃安哈镇的山脊。在共青团西昌市委绘就的语言地图指引下,镇团委联络员带领队员们踏碎晨雾——西溪村的青石板路、长板桥村的索玛花田、长乡村的核桃林间,处处回荡着普通话与彝语的双重韵律。当问卷调研的笔尖划过第207份问卷时,队员们发挥专业优势悄然启动「光影推普计划」:他们为83岁的莫色阿玛架起三脚架,让老人第一次从相机液晶屏里看见自己用普通话念出「你好」时的标准微笑;为67岁的曲比莫洛拍摄「天安门」主题照,将老人抚摸照片时颤抖的指尖,定格成民族交融最生动的注脚。两日间, 2台相机存储卡里沉淀的不仅是200余张笑脸,更是一个民族用通用语言叩响现代文明的集体记忆。"
渊思回响:彝乡淬火,数据载情
实践的最后一天,实践队在驻地召开总结会。七天行程浓缩在1000余张照片、20多段视频中,队员们感慨万千:“三河村的变迁是‘精准扶贫’最厚重的教科书”,“彝海的故事让我明白‘民族团结’是血脉相连”。队长李翱指着初步整理好的资料:“这些不仅是数据,更是我们肩上的责任。凉山行虽近尾声,我们的思考和实践不能停步。”实践队聚焦于调研成果的深度挖掘与转化。队员们分工协作,对收集的337份有效问卷进行系统分析。对拍摄的图片和视频进行成果的转化,以4+1传播矩阵的形式在网络上进行分享,也得到认可与支持,“闽江谣·凉山行社会实践队”话题超10W+的播放。实践队深入了解当地居民在普通话学习中的实际困难、以及对推普形式的偏好,并基于以上工作,团队集体讨论并制定了详尽的制定了详尽的《凉山推普实践调研报告撰写计划》,明确了报告的核心框架、分工安排和严格的时间节点,为实践注入可持续动能。
心火长明:山海未远,责重躬行
当最后一张问卷封进档案箱,凉山的月光已悄然爬上队员们的行囊。那些在三河村新居砖瓦旁追寻的领袖足迹,在彝海结盟纪念碑前拍摄的名族团结影像,在安哈三村墙根下记录的方言数据,此刻都化作青年血脉里的火种——不是终点,而是燎原的起点。带回城市的不仅是337份问卷的墨香、200G视频的波光,更是大凉山赠予青年的精神图腾,我们这一代青年将专业所学锻造成桥——“闽江谣·凉山行社会实践队”的镜头不再只对准星空,更聚焦彝寨老人第一次说出普通话时的泪光。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征程上,我们的脚印终将连成星河,因为青春最动人的模样,从来都是与祖国同频共振。青年一代未来必将所学所长融入服务民族地区发展的时代洪流,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之路虽长,行则必至;心系彝乡之情不渝,做则必成!
( 通讯员 李翱 )
( 福建商学院“闽江谣·凉山行”社会实践队 )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2-155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