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国内资讯

艺术点亮乡村,共赴盛夏之约:第三期“乡村相见,乐见南山”暑期社会实践暨乡村夏令营圆满结营

艺术点亮乡村,共赴盛夏之约:第三期“乡村相见,乐见南山”暑期社会实践暨乡村夏令营圆满结营

(通讯员:刘冀 周慧娴 石妹爱)2025年7月20日晚上,在益阳市南县南山村,第三期“乡村相见,乐见南山”暑期社会实践暨乡村夏令营圆满结营。本次活动由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南山村村委会和湖南农道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并得到了南县县委宣传部、益阳市生态环境局南县分局和南县南洲镇人民政府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来自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乐见南山”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志愿者老师们与南山村的小朋友们携手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十三个精彩节目依次登台,琴湖广场座无虚席,掌声不停。“看着孩子这三年的成长,真是打心眼儿里高兴,我家小朋友以前怯生生的,现在站在这么大的舞台上表演起来也是有模有样的。”舞台下一位家长欣喜地感叹道。

乐见南山,播种与收获的三年

南山村第三期暑期夏令营于7月5号展开帷幕,这也是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第三年来到南山村,本次夏令营共有21名成员参与授课,继续开设了合唱、舞蹈、器乐、朗诵、手工等五门艺术课程,为提升教学质量,每门课程实践团均配备了一名主讲老师加两名助教老师的形式,成员们精心备课,通过不断地授课汲取经验,为南山村的小朋友们打造出一系列生动有趣的艺术课堂。

合唱课上,孩子们扯着嗓子练声,跑调了也不气馁;钢琴一响,几十双眼神透露着对音乐的向往。小朋友们白天在课堂练习,晚上还要参与线上作业打卡,实践团老师一一认真点评,耐心陪伴,最终,纯真的童声唱起《外婆的澎湖湾》,穿过小小教室的大门,登上夏夜闪光的舞台,带观众们重温那如诗如画又满是爱的时光。

舞蹈课起初还担心孩子们年龄太小,一大部分小朋友全无舞蹈基础,协调性和专注力也没底,可他们的表现却远超预期,课堂上不仅投入十足,舞蹈技艺更是突飞猛进,那份认真劲格外动人。文艺汇演上,孩子们已经能用轻快的舞姿,活泼的旋律向观众展现,小朋友们如同灵动的精灵,用优美的舞姿展现着对远方的憧憬与成长路上中不畏困难的力量,诉说着关于梦想的故事。

朗诵课上,满是孩子们与文字的动人邂逅。大班孩子先读懂《水调歌头》《满江红》里的故事,再带着自己琢磨的调子朗读,字里行间藏着股认真劲儿;小班宝贝跟着《灯塔妈妈》的童话学读,奶声奶气里满是专注。在最后的文艺汇演上,朗诵班小班的孩子们用纯真嗓音,在《外婆的星星》里诉说外婆的疼爱与温暖,追忆被亲情包围的温馨的童年。

刚开始教葫芦丝,老师直犯愁:孩子小手能按住音孔么?能吹响葫芦丝么不?会不会记不住指法?一大堆问题接踵而来,但孩子们眼睛放光,上课抢着举手,课后追着老师问如何吹好。为了表演出彩,课余时间苦练,打卡也认真完成。我们相信:只要孩子肯努力,音符也能创造奇迹。在汇报演出上,孩子们吹奏出的《彩云之南》宛如一阵清新的微风,让我们仿佛触摸到了那片土地上的阳光与风情,也让孩子们感受到音乐带来的独特魅力。

乐见南山,传承与丰富的三年

夏令营的课堂上,除了歌声与舞步,还有些特别的“小课堂”,藏着大意义。为深入发挥音乐艺术的育人功能,让孩子们能更直接得欣赏艺术,感受音乐文化,实践团成员们还举办了一系列别开生面的小活动。

有歌声里的快乐交响—音乐游园会。在“情绪变变屋”环节,孩子们跟着鼓点拍手、跺脚,从杂乱无章到整齐划一;“乐器猜猜看”中,竹笛、手铃、二胡的声音响起,总有小手高高举起抢答。最热闹的是“自由欢唱区”,孩子们扯着嗓子唱着学过的儿歌,跑调也没关系,快乐才是主旋律。音乐在这里没有门槛,只是让每个人都能释放天性的魔法。

有星空下的双向奔赴—仲夏音乐会。作为夏令营的“重头戏”,仲夏音乐会在南山的足球场上拉开帷幕。实践团成员也带来了舞蹈串烧和民乐合奏等优秀节目,台上台下的歌声、掌声、欢呼声交织在一起。一位奶奶笑着说:老师们真厉害,好久没在村里看这么热闹的音乐会了,孩子们眼里的光,比星星还亮!”

有红歌里的家国大义—红色论坛。实践团成员通过图文、短视频的形式,生动解读红色精神的时代意义。孩子们围坐倾听时专注的眼神,提问时举起的小手,都是信仰萌芽的模样。有孩子说道:“原来我们脚下的土地有这么多英雄故事,我要像他们一样勇敢!

有漆扇纹理东方审美——非遗工坊。我们从来想不到,一张素纸、一柄素扇会被赋予什么样的生命力,直到看见夏令营孩子们课堂上握着蜡笔在纸上勾勒花纹样时的专注,拿到刚染好的漆扇雀跃呼喊的模样,让我们触碰到了最本真的热忱与烂漫,也让我们看到了童真赋予传统的鲜活光亮。当晾干的漆扇在手中轻轻摇动,带来的不仅是清凉,更是对传统工艺的感知—原来祖先的智慧,能够通过指尖的温度传承下去。水墨丹青的古朴与典雅,蜡染与拓印的古朴和深邃,孩子们发挥想象,把心中的美好都呈现在作品上,“老师你看,我的画像不像雨后的天空”孩子纷纷举着作品欢呼,创作的过程,是与自然对话的过程,也是让孩子们懂得“等待”的意义——美好的事物,值得耐心酝酿。

从红色精神的传承到传统工艺的体验,从音乐的欢唱到自然的对话,“乐见南山”夏令营像一条纽带,让孩子们在触摸文化、拥抱自然、释放天性中,收获了勇气与热爱,也让南山的夏天,因这些鲜活的瞬间而更加动人。在家国情怀与民族美学的熏陶下,孩子们也在慢慢的成长与收获,这些收获,深植于南山的泥土,也讲述着我们对这片土地最朴素的热爱——而这份热爱,正是“乡韵”最动人的底色。

乐见南山,成长与感动的三年

“被需要是最甜的负担”——第一次教蜡染的队员小胡老师说:“原以为是我们在教孩子,其实是他们在治愈我们。当孩子把染坏了又重新做的拓染画塞给我,说‘老师,这个更漂亮’时,我突然懂了——教育不是单向输出,而是一起成长。”孩子们的包容与认真,成了队员们最珍贵的“教学笔记”。

“乡村的馈赠比我们给予的更多”——第二次来到南山的队长在日记里写道:“我们带着课程而来,却被南山村的纯粹打动。孩子们用植物拓染告诉我们自然的美,用童声合唱唱出最本真的快乐,村民们用一碗凉茶、一句关心温暖着我们。这场相遇,从来都是双向的奔赴。”

“从技巧到用心的蜕变”——连续三年负责红色论坛的小赵老师感慨:“一开始担心孩子们听不懂历史故事,后来发现只要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讲,比如把红军的故事编成小故事,把他们比谁都专注。现在每次论坛结束,都有孩子追着问明天讲什么,这种被期待的感觉,让我们更明白用心比用力更重要。”

夕阳洒在南山村,文艺汇演的彩排声伴着蝉鸣响起。孩子们拿着自己蜡染的作品,拿着亲手做的漆扇,脸上是藏不住的期待。这场以“乐见南山”为名的夏令营,早已超越了“假期活动”的定义——红色论坛播下信仰的种子,漆扇与蜡染承载着传统的温度,音乐游园会串联起城乡的欢笑,而这场文艺汇演,正是夏日邂逅最动人的高潮。

南山村的夏天还在继续,那些拓在布上的叶痕、留在扇面的色彩、飘在风中的歌声,都将成为记忆里最鲜活的注脚。爱与成长在这里扎根,“老师,你们明年还会再来吗,我舍不得你们。”小女孩双手紧抱着老师,眼眶红红的。“当然啦,我们都要好好努力,下次再见要成为更棒的自己!”老师们含泪挥手告别,期待下一次遇见。

特别鸣谢:本次汇演得到了以下单位的大力支持:

南县县委宣传部

益阳市生态环境局南县分局

南县南洲镇人民政府

南县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

湖南南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顺祥食品有限公司

湖南捷创新材料有限公司

湖南骁睿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南县吉华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2-15513-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