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国内资讯

青春赋能水产养殖 科技助力污水治理

汉中市发展水产养殖业坐拥得天独厚的"水、气、产、技、策、市"六维优势:依托汉江、嘉陵江两大水系和优质水源,秦巴山区238天无霜期与10-15℃昼夜温差,赋予鱼类更长生长期和紧实肉质,成就欧盟认证的城固鲟鱼子酱;形成大宗淡水鱼、大鲵、澳洲龙虾等特色品种矩阵,48座工厂化养殖车间与"稻虾共作"模式夯实产业根基。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深入了解现代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深入了解汉中市的水产养殖情况,2025年7月27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赴汉中绿土净源调研队前往陕西星汉海米农业有限公司,聚焦水产养殖和污水处理问题,通过实地调研、技术交流与产品推广,探索绿色养殖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在负责人的热情引导和详细介绍下,实践团队首先参观了现代化的鱼虾养殖基地。映入眼帘的是排列整齐、管理精细的标准化养殖池塘。负责人介绍,公司主要养殖南美白对虾、鲈鱼、黄颡鱼等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采用先进的精准投喂、水质在线监测、病害生态防控等技术,显著提升了养殖效率和产品品质。“以前只听说汉中好山好水,没想到水产养殖也这么科技化、规模化,从种苗选择到日常管理都充满了学问。”一位团队成员在参观后感慨道。

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和亲身体验,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现代水产养殖业已不再是传统粗放的模式,而是融合了生物技术、环境工程、智能管理等多学科知识的高技术产业。绿色、生态、循环、高效是其发展的必然方向。同时,汉中依托良好的生态本底发展特色水产养殖,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为产业的长远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随后,团队向负责人询问水产养殖污水处理情况。技术人员介绍,对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企业通常选择过滤网、过滤器等简单、成本低的方法。养殖尾水首先经过物理过滤去除大颗粒杂质;随后进入生物处理单元,利用微生物降解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部分处理后的水经过深度净化,最终达标的水体才安全排放。然而该方法的污染物去除率较低,部分区域仍存在污水直排鱼塘、底泥淤积、污染残留等问题,凸显治理紧迫性。

针对养殖污水中的重金属污染物,团队向企业推介学院自主研发的污水处理技术。该技术采用硅烷偶联剂改性埃洛石Fe3O4 纳米复合材料,对锑废水进行吸附处理以及最终进行沉淀处理将锑元素与水分离后回收利用。本技术具有成本低、重金属去除率高且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团队助力企业降低治污成本、提升生态效益。企业负责人对我们的技术表示肯定,提出希望广大学子能学有所成,将知识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更好地服务于日常的生产生活。

在深入调研企业生产端后,实践团队主动深入水产养殖公司周边的数个村落,旨在了解村民对水环境保护,特别是生活污水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认知现状。通过精心设计的问卷,团队成员走家串户,与村民面对面交流。调研结果清晰地显示:尽管当地生态环境优良,但部分村民对于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对周边水体的潜在危害,以及节水减排对保护水源、维持养殖产业可持续性的重要性,认知存在明显不足。面对这一发现,团队成员结合专业所学和当地实际情况,聚焦于村民触手可及的日常生活,为村民宣传环保知识,如:“淘米水浇花,洗衣水冲厕”的废水再利用妙招、“适量施肥用药,保护鱼虾家园”的农业操作建议、“垃圾分类投放,减少污水负担”的卫生习惯引导,以及“保护水源就是保护钱袋子”的产业关联性宣传等实用技巧。

团队成员表示:“这次‘三下乡’活动,让我们走出校园、深入产业前线,不仅拓宽了专业视野,了解了国家在农业环保领域的严格要求和企业付出的努力,更切身感受到科技在推动农业绿色转型中的核心作用。这有助于激发我们学农爱农、服务‘三农’的热情,引导我们将个人成长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

本次的调研,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赴汉中绿土净源调研队社会实践活动的生动一课。大学生们用脚步丈量乡村,用智慧观察产业,用行动服务发展,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也为助力汉中地区绿色水产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青春智慧和力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2-15635-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