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国内资讯

鹤岗师专学子驻马店敬老院奏响“青春五音”:当声景疗愈遇见乡村振兴的脉动

2025年8月11日上午,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声疗育团队的师生们风尘仆仆,带着精心准备的慰问品和一场融合传统智慧与青春活力的“声景疗愈”社会实践,来到了老人们身边。香蕉的香甜气息在空气中弥漫,学生们细心地为每位老人分发水果,一声声“爷爷奶奶”的亲切问候,瞬间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

image.png

简单的问候之后,欢快的大秧歌锣鼓点骤然响起。熟悉的节奏感染了在场的老人,几位身体硬朗的爷爷忍不住跟着拍手,一位坐在轮椅上的爷爷也随着鼓点轻轻晃动身体,脸上绽放出久违的笑容。这充满乡土气息的暖场,不仅驱散了初见的陌生,更将青春的朝气与地域文化的温度,实实在在地送到了老人们的心坎上。

image.png

一、五音入五脏:古老智慧焕发青春光彩

暖场过后,活动进入了核心环节——“声景疗愈”。主讲人、鹤岗师专学生张常恩用老人们听得懂的乡音娓娓道来:“爷爷奶奶,咱老祖宗传下来用音乐养生的宝贝,叫‘五音疗疾’。咱身体里有五位‘小管家’——心肝脾肺肾,各有它们喜欢的声音‘钥匙’!”深入浅出的讲解,配合着不同乐器的现场演示,让抽象的中医理论变得生动可感。

image.png

理论讲解后,一套专为老人设计的“五音银发养生操”开始了。在舒缓的背景音乐中,张常恩缓慢示范:“来,咱们做‘角音疏肝’,像春风轻轻吹动柳条,抬手…落下…顺顺气。”老人们跟着模仿,抬手、开合、揉腹、推掌、温肾,动作虽缓,却格外认真。简单的动作配合着对应的音律意象,让音乐的能量在举手投足间悄然流淌。

image.png

二、铜钵抚心:铜钵震颤的双向治愈

随后,“神秘嘉宾”铜钵登场。团队教师刘思宇轻轻敲击钵体,悠长空灵的“嗡——”声瞬间笼罩全场,仿佛具有魔力,让喧闹的院子安静下来。她邀请张爷爷伸出手掌,将振动的铜钵靠近但不接触。“感觉到手掌心麻酥酥、温温热热没?这就是声波在疏通气血哩!”张爷爷惊奇地点头:“哎哟,真神了,像有股暖流!”这种源自古老东方的声波疗愈方式,以其独特的深度放松和调和身心作用,深深吸引了在场的老人。

image.png

三、记忆长河:音波唤醒岁月回声

紧接着,一场精心设计的“沉浸式声景叙事”将老人们带回了和兴镇的往昔岁月。60BPM的稳定节律作为基底,团队成员们巧妙运用鸟笛、果壳铃铛、手拍鼓、雷声鼓、雨棍、海浪鼓、音束等自然乐器,构建起多感官的“记忆锚点”。

image.png

在铜钵长吟与传递花生的温情唤醒环节,李伯摸着花生脱口而出:“得劲得很!”这句朴实的乡音,瞬间点燃了现场的情感共鸣。张常恩顺势蹲下,与轮椅上的老人平视:“李伯说得对!当年镰刀割出金山银山,今天咱用金嗓子再开一垄地!来,唱咱躲雨时哼的《南泥湾》!”歌声随即响起,脚踏手拍鼓打出耕田节奏,海浪鼓模拟风声,老人们击掌跟唱,“花篮的花儿香”的旋律在敬老院上空回荡,青春的热忱与岁月的沧桑在此刻和谐交融。

image.png

四、青春答卷:从黑土地到中原的实践深意

这场别开生面的社会实践,正是鹤岗师专积极响应教育部“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高校师生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号召的生动缩影。学生们深入乡村基层一线,运用所学专业技能,不仅是对“五音疗疾”等中华瑰宝的活化实践,更是以文化之力服务乡村养老事业、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的具体行动。

活动结束后,王爷爷拉着学生的手久久不愿松开。鹤岗师专的师生们用青春的智慧与温度,在和兴镇敬老院奏响了一曲跨越时空的乐章。这乐章,是古老“五音”智慧在当代焕发的生机,是青春力量对乡村“一老”的深情守护,更是莘莘学子将个人成长融入乡村振兴、文化传承时代洪流的铿锵回响。

image.png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2-15765-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