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国内资讯

大学生调研团聚焦劳动者诉求:工会数字化创新破解“入会难”“维权远”难题

当外卖骑手在暴雨中穿梭送餐,当网约车司机跨省奔波接单,他们的合法权益如何保障?这个夏天,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青溯·工会百年”实践调研团怀揣这一疑问,深入基层一线,与50余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展开对话,并走访工会服务现场,记录下数字化浪潮中工会破解服务困境的生动实践,以青年视角解读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创新密码”。

【一线痛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面临“入会无门、维权无路”困境

“跑单时最怕出意外,可没加入工会,连基础保障都无法获取。”在外卖站点,骑手张师傅的话道出了不少同行的困扰。调研团发现,像张师傅这样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普遍面临“两不沾”的难题:其一,工作地点不固定,传统“依托企业入会”模式难以适用;其二,跨省流动频次高,户籍地工会服务无法覆盖,就业地工会又缺乏有效对接渠道。

调研数据进一步印证了问题的严峻性。在回收的300余份有效问卷中,62%的受访者“不了解工会职能”,48%认为“工会与自身无关”,成功加入工会的仅占15%。“遭遇权益纠纷时,不知该向哪个部门求助;提交材料需多次奔走,最终问题往往不了了之。”网约车司机李师傅的反馈,让调研团成员蒋佳仪深有感触:“课本中的‘劳动者权益’概念较为抽象,唯有倾听这些真实经历,才能切实体会到权益保障落地的重要性。”

【创新破局】工会以数字化赋能,驿站服务提质增效

如何打破服务壁垒、提升保障效能?调研团通过深入实践探寻解决方案。成员们走访不同区域的工会驿站,与工作人员深入交流,详细了解驿站日常运营情况。调研发现,尽管工会驿站已提供休息、饮水、充电等基础服务,但不同驿站的服务标准与内容存在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务的连贯性与实效性。

数字化手段还为维权工作“提速”。调研期间,李师傅因平台克扣2000元补贴向工会寻求帮助,通过智慧平台提交相关材料后,工会当天便对接协商,仅用3天就帮助他追回欠款。“以往维权需多次奔波,如今足不出户即可解决问题,工会真正成为了我们的‘靠山’。”李师傅的认可,让调研团切实感受到数字服务的温度。

此外,青溯”调研团针对驿站服务对象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多数劳动者期望获得更具个性化、更多元化的服务,如技能培训、法律咨询、心理健康辅导等。然而,当前工会驿站受限于资源,暂无法满足这些需求。

2d342ac9043741b1410d3b350f087074.jpg

【青春接力】大学生助力工会服务,数字化推广添活力

调研过程中,团队还发现基层工会面临的现实难题:部分工会人员配置不足,难以高效应对海量线上诉求;老年劳动者因不熟悉智能手机操作,无法充分享受线上服务。“尽管我们并非专业人员,但仍希望为劳动者权益保障贡献力量。”调研团迅速行动,采取多项举措:

一是拍摄“工会服务指南”短视频,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线上入会、维权申请等操作步骤,并搭配轻快背景音乐,在骑手驿站、网约车停车场等场所循环播放,提升服务知晓度;二是开展“数字助劳”志愿活动,在驿站设立服务台,手把手指导劳动者使用小程序查询驿站信息、预约体检等,帮助其跨越“数字鸿沟”。

“此次调研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劳动者权益保障并非一句口号,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青溯·工会百年”调研团负责人任殷达表示,未来将把调研成果整理成报告,为工会优化服务提供参考建议,同时计划开发更简洁便捷的工会服务小程序界面,运用所学知识为劳动者提供更多帮助。

从聚焦基层痛点到以数字化手段破局,从大学生助力服务推广到传递权益保障温暖,这场实践调研不仅让大学生群体深入理解了劳动者的坚守与不易,更见证了工会组织在创新服务、保障权益方面的责任与担当。正如受访的工会干部所言:“每一份劳动都应得到尊重与保障,我们将持续探索创新手段,让工会的温暖覆盖每一位劳动者。”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任殷达 蒋佳仪)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showinfo-2-16092-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